宁波镇海区:重点车辆交通安全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 商用车联网 - 智慧交通网 ITS114.COM|领先的智能交通门户网站
  • 宁波镇海区:重点车辆交通安全治理的探索与实践

    2022-11-23 09:10:46 来源:中国网 评论:
    分享到:

    摘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安全生产是底线、红线,事关发展大局、事关“重要窗口”形象。浙江省委袁家军书记指出,要加强源头管理和过程管控,加快实现“建、管、救”数字化精密防控,聚焦危化品、危险废物、交通运输等安全事故多发高发领域,扫盲区除死角,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宁波市镇海区作为国家特大型石化产业基地,每天有大量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渣土运输车辆、工程作业车辆、重型货运卡车等重点车辆进出辖区,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巨大,社会影响较为严重。宁波市重点车辆隐患综合治理智控应用项目作为宁波市公安局承建的全省“公安大脑”第一批揭榜挂帅任务,由宁波市公安局镇海分局试点建设。本文基于镇海区交通运输现状,以数字化改革和“公安大脑”建设为牵引,通过对重点车辆运输安全监管难点、顶层设计、数据规则、应用场景、实现路径以及配套设施的探讨,深入研究交通运输隐患综合治理数字化改革赋能机制,加速推进重点车辆隐患综合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全力护航重点车辆运输安全。

    关键词:重点车辆  数字化改革  公安大脑  综合治理

    一、重点车辆交通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

    以宁波市镇海区为例,虽然近三年镇海区整体交通事故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重点车辆事故率仍然较高。2020年至2022年三年间,全区涉及重点车辆事故占全部交通事故的近四分之一,死亡人数占21%。从事故原因看,也暴露出治理体系不完善、治理措施不到位、治理标准不健全、管理权责分散、监管手段单一、部门协同不深入等短板问题,大型车辆治理仍然存在很多隐患,监管压力突出,治理形势严峻。主要原因如下:

    (一)信息共享管理机制缺失

    目前承担重点车辆监管业务的单位都有已建设完成的信息管理平台,但各平台之间并未互联互通,信息沟通不够顺畅,各单位的执法成果无法共享,难以形成监管合力。同时,对于营运企业没有强制报备要求,难以全面掌握企业、车辆和驾驶员的详细信息,无法快速识别不符合营运资质的企、人、车、罐,难以提前预防事故发生。

    (二)营运监管方式单一

    目前对营运车辆监管主要依靠交通监控摄像头监测违法行为以及相关部门定期检查。前者只能对关键点位进行监控,可以监测的违法行为较为单一,摄像内容无法通过西东自动进行甄别,管理需要投入大量人力,执法效果也不明显,无法形成常态化威慑力。定期检查并非常态化监管机制,实时性不足,难以及时发现驾驶员安全意识不足、驾驶行为不规范等安全隐患,和执法教育为主惩戒为辅的理念有偏差。

    (三)风险隐患识别困难

    准确识别营运生产中的安全风险隐患,有利于进行针对性治理,提升监管效率。交通违法大多是过失违法或者客观行为违法,执法过程中对主观方面要求不高,在此背景下使得系统自动识别、自动预警、自动处置成为了可能,但由于缺乏有效的预警数学模型与数据评价指标,难以精准定位存在安全风险的车辆、驾驶员和运输企业。

    (四)安全隐患治理难以闭环

    现有的信息系统虽然能够有效识别部分风险隐患,也能实现在线预警,但安全隐患形式多样复杂,执法主体众多,预警处置在公安交警部门内部流转为主,跨单位的整改大多停留在“键盘整改”层面,单位间处置闭环难以形成双向交互,缺乏协同处置及对企业隐患整改的后续监管手段和数字化评价能力。

    (五)部门协同不够深入

    重点车辆隐患治理专业性强,大多涉及企业特许经营,仅靠公安交警单打独斗远远不足,存在着管理手段单一、滞后、不深入以及技术支撑力量不足等问题。由于数据采集维度的局限性,运输企业、驾驶人员、交通管理部门、公安交警部门等缺乏有效及时的信息交互,数据共享不够,协同水平不高,导致重点车辆隐患治理是“事后的、被动式”管理,治理效果较差。

    二、镇海区重点车辆隐患综合治理应用的初步实践

    2022年4月12日,王成国副省长在镇海调研石化产业时要求“要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不断优化监管模式,创新拓展应用场景”。针对重点车辆隐患治理中存在的难点、痛点、堵点,镇海区以最大限度预防重点车辆安全事故为目标,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依靠物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建设镇海区重点车辆隐患综合治理应用,进一步加强隐患感知、隐患监测、隐患预警和隐患整改能力,打破部门界限、政企界限,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管理新格局,构建多跨协同、整体智治的重点车辆隐患数字化治理体系,实现重点车辆隐患治理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

    (一)重点车辆隐患治理数字化执法闭环。

    一是隐患源头数源汇集。打通公安、交通、应急、市场监督、行政综合执法等多个部门的业务系统实现数据贯通,主动抓取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监管、两客一危系统、城市渣土监管、交通事故处理、车驾管信息数据信息,突破重点车辆信息孤岛,自动形成重点车辆档案,涵盖车辆预警信息、车辆状态、交通违法、交通事故、行驶轨迹等多维度关键性信息,打造重点车辆隐患综合治理数据基座。二是隐患识别排查建模。根据各数源系统汇集的关键指标指数,突出隐患性质和权重,根据行业特点、企业性质、监管要求构建隐患识别排查模型,进行标签化管理,实现重点车辆隐患追踪,力求模型建设全面、合理、有效。三是隐患整治自动流转。根据隐患性质和类型,设置标准化的隐患整改通知单,对一般隐患、安全管理建议明确整改时间、整改方法、验收标准等要素,自动发送至运输公司,责成运输公司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反馈至平台,形成治理闭环,倒逼企业主动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四是隐患提级治理模式。系统设置隐患治理跟踪功能,一旦运输公司逾期不改,系统发出预警,将隐患标签从一般转为紧急,由公安或主管部门介入处置,以行政手段替代企业自管,及时消除隐患。任何隐患的背后,都有人的因素,在车辆隐患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驾驶员、押运员等从业人员管理,实现人员和车辆的双维管控。

    (二)重点车辆隐患治理数字化管控体系。

    一是重点车辆动态分级管理。根据车辆类型、隐患类别、隐患数量和风险程度建立动态分级评价模型,对重点车辆开展动态分级评价,由优到劣依次以蓝码、黄码、红码分级赋色,采取差别化监管措施,激励“蓝码车辆”、严管“黄码车辆”、淘汰“红码车辆”。在对重点车辆分级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至从业人员评价和运输公司评价,对红码人员和红码企业相应提级监管,实现车、人、企全覆盖动态评价。二是重点车辆负面清单管理。通过动态评价,设置红码负面清单事项,将动态评价结果应用于通行证办理、车辆年检以及运输作业查验等,对于隐患较多的红码车辆采取禁入措施,不得给与进厂装卸;红码高风险运输企业不得参与区域内运输业务投标。倒逼运输企业主动落实交通安全主体责任,消除安全事故风险。三是重点车辆应急救援管理。将重点车辆货物信息、应急处置信息、应急救援预案等信息与110系统联动,一旦发生事故,系统自动推送救援预案和疏散方案,减少次生灾害。此外,系统开发“一键报警”模块,系统能够自动监测发现车辆侧翻和泄露,自动报警、自动形成救援方案,根据应急预案要求发送至各级领导手机,攻克事故初期信息不对称、救援不及时的难点和痛点问题。

    (三)重点车辆隐患综合治理改革突破。

    一是实现隐患排查治理的智能化、自动化。从传统人工不定期检查方式改革为智能化在线监测机制,自动识别风险隐患,自动生成隐患档案和重点车辆标签,并根据电子运单技术进一步追踪到驾驶员和运输公司,实现全链条智能化隐患排查。自动分级赋色,并建立源头智能化查验机制,隐患整改从被动变为主动。二是重塑隐患治理的部门多跨、一体执法。创新网格化综合治理格局,完善分级管控、部门协同、线上线下联动模式,实现参与者和监管者一体化管理。交通运输部门、应急管理部门、公安交警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各司其职,无缝对接,消除监管盲区。在全省率先组建由交警、运管、路政、城管等专业部门整合成的道路运输安全稽查大队,采取“专人+专道+专点”方式,对重点车辆运输开展一体化专业监管、执法。三是隐患处置整治制度迭代升级。编制《镇海区重点车辆隐患综合治理基本规范》和《镇海区重点车辆动态分级评价办法》,修订《镇海区重点车辆道路运输安全管理规定》,在安委会的总体框架下,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和评价结果应用范围,通过配套制度建设固化数字化改革成果,并具备全省推广复制应用能力。编制《镇海区重点车辆道路运输事故应急预案》,重塑公安、交通、环保、安监、消防等部门在内的应急指挥体系。

    三、重点车辆交通安全治理的成效和启示

    镇海区重点车辆隐患综合治理应用上线运行以来,已有1832家危运、客运、渣运企业,22534辆重点运输车辆,13842名重点车辆驾驶员、押运员,7099个罐体纳入平台监管。通过该平台监管,实现了本辖区“两客一危一重”重点车辆动态信息实时监控,交通违法及时通报,提高对重点车辆治理工作的专业化、精准化、现代化治理水平,打造出了符合镇海特点的交通管理新思路、新手段。一是实时消除隐患,大幅提升源头治理效率。随着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升级,重点车辆信息数据将不断积累汇集,重点车辆隐患排查识别将更加精准高效。通过“重点车辆隐患综合治理应用”一个系统,为每一台车辆建立独特的风险“DNA”,实现车辆隐患特征实时提取与识别,每种车辆均按照隐患发现-隐患分析-隐患处置-隐患评价的监管流程实现闭环治理。自场景运行以来,排查重点车辆隐患数由原先的月均15起增至当前的月均2500起,累计实时预警并消除安全隐患6.2万起,隐患消除率高达96%,最大限度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提高安全系数,切实降低违法率事故率。通过平台对车辆的行驶行为和驾驶员信息的采集,及时发现违法行为,实时告知驾驶员,促使驾驶员遵守交通规则,有效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目前,镇海全区企业安全履责率超过90%,各类违法行为下降超过95%以上。通过精准执法、精细管理,镇海区已实现连续五年“两客一危一重”车辆较大事故“零发生”、事故数和死亡人数连续“双降”。三是实现多跨协同,高效促进各方共管共治。公安、交通、应急、生态环境、市场监督等部门基于一个平台进行协同,实现跨部门数据协作、数据共享,彻底解决“数据烟囱”和各自为战的现象,打造一体化治理智治大脑。

    当前,宁波市机动车总量超过356万,驾驶人超过408万,汽车产销量每年突破40万辆,驾驶人每年新增13万人。在各类交通管理要素激增的背景下,积极构筑“互联网+大数据”、“智能+交通管理”指导理念,运用新技术手段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势在必行。镇海分局主动作为,深度运用大数据建设重点车辆隐患综合治理应用的做法,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实效性。综合分析有以下经验启示:一是把握发展目标,统筹顶层设计。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交通科技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在非现场执法、车辆运输、行业管理、交通信息服务等建成使用了一系列信息应用系统平台,但是这些系统平台相对独立,没有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难以适应交通一体化和现代化发展。镇海分局深度融合跨部门协作,实现跨部门信息交互共享,大大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交通管理的效能。二是强化技术攻关,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利用车载数据、行车记录仪、定位模块、摄像监控、人脸识别、订单系统等现有技术,整合滴滴模式、美团模式、共享汽车模式等成熟经验,全覆盖、无死角、全方位将重点车辆纳入平台管控,提高重点车辆动态监控能力。三是加强“警企”合作,增进跨界共建。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严格司乘运行责任,明确部门监管责任,切实把责任落实到位,形成部门联同、政企一体,把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共同把重点车辆管控好。

    镇海区作为国家特大型石化产业基地,重点车辆隐患整治不容闪失,不仅事关安全生产,也关乎国家石化经济命脉。我们对重点车辆隐患综合治理智控场景改革虽进入了“跑道”,但要跑得好、跑得快,还需要持续推进迭代升级、综合集成和制度创新等大量工作,努力形成成熟的镇海模式向全市乃至全省推广。

  • 关键字: 重点车辆 交通安全
  •    责任编辑:suyanqin
  • 每周新闻精选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赞助